Wednesday, July 10, 2013

不要剥夺孩子自己做事的权利

文章标题:不要剥夺孩子自己做事的权利——喜耀粤西学校性情教育系列报道之一
文章作者:林瑞荣
发表日期:2013年7月2日
发表媒体:《云浮日报

开栏语:罗定喜耀粤西学校办学14年,默默耕耘,开创和践行性情教育取得骄人成绩。今年5月,《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杨平到喜耀粤西学校考察,当他了解到喜耀的“性情教学法”及其课例后,用了“震动”和“震撼”来表达他的感受,并给予“中国教育的希望”这样的高度评价。 喜耀粤西学校的性情教育到底有何奥妙?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深入该校一个星期,与师生同吃住同学习,真切感受到喜耀粤西学校独特的教育探索和浓郁的文化积淀。本着为我市教育和文化建设提供启发及借鉴的目的,本报特推出“揭秘性情教育,探寻喜耀文化”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叠衣服比赛

  喜耀粤西学校,是由中国当代思想家、教育家、性情文化之倡导者、霍韬晦教授于1999年创办,由香港“喜耀教育文化基金”支持兴办的一所民办学校,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三个学段都在大力践行性情教育,成为我市教育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记者怀着好奇,首先了解幼儿园的性情教育。3到6岁的小孩,喜耀到底怎么教?

不要剥夺孩子自己做事的权利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喜耀幼儿楼,映入眼帘的是,精心制作的小装饰挂满了整个长廊,色彩斑斓,充满童趣。记者禁不住赞叹喜耀老师心灵手巧,陪同参观的谭红霞园长纠正说:“这些不是老师们的作品,而是由各个班的孩子们亲手剪裁,再一起串起来的。”

  谭红霞说,喜耀校监霍韬晦教授创立的性情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理念是“不要剥夺孩子自己做事的权利”。很多成年人存在一个误区,以为孩子年龄小,不具备做事能力;或是担心孩子把事情做砸,于是经常代替孩子做事。殊不知,这些观念将废掉孩子的做事能力,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

  为此,喜耀会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自己动手。喜耀有很多艺术熏陶的手工课,专为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陶冶孩子的性情,例如“汽车展”,让孩子用环保材料制作各种各样的汽车模型;还有艺术剪纸、心意卡、水印画……

  此时,刚好是幼儿园第一节课下课,记者跟随谭红霞走进了一间课室,一群3岁左右的孩子正在收拾自己的学具——橡皮擦放在小盒子里,铅笔放在笔筒里,美术本叠好放在一个墙角的架子上,彩笔装好放在另一个架子上,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热闹却不混乱。

  看到记者惊讶的表情,班主任张老师向记者介绍:“习惯是要从小培养的,我们的孩子下课后都会先收拾好课桌才能去喝水、活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东西用完了要主动收拾。好习惯成就一生。”

  在喜耀,孩子们不仅要自己收拾学具,还要帮老师整理教具,每次活动后出了汗,孩子们要自己更换衣服,或相互帮垫毛巾;班内的学习小组有分工,有的负责打温水、有的负责课前擦桌子、摆放凳子……总之,只要在安全范围内,孩子们能够自己做的事,老师都会“袖手旁观”,在一旁静静观看,享受着孩子们成长的快乐。当孩子们习惯动手后,喜耀还会引导孩子,父母回家,递上一双拖鞋、倒上一杯水……

  谭红霞自豪地说:“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事,不仅是训练能力,更是开发性情,让孩子们从做事中学会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的辛劳与付出,从而更加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爱与付出,这就是性情教育。”


盛饭,我来吧

离开的时候比来的时候更好更干净

  在喜耀,记者发现,性情教育的理念处处有体现。

  走进幼儿园的餐厅,记者又一次感到诧异和感动——孩子们用完餐后,立即动手收拾餐桌,连3岁的小班孩子都不例外。


饭后,离开时比来时更干净

  他们首先会把掉在桌上的饭菜一一弄到碗里,然后把餐具整齐分类叠放在一起,方便厨房阿姨收走;纸巾擦完小嘴巴后,会继续用来擦桌子,最后才扔到墙角的垃圾筐里。当这一切做好后,老师一声令下,孩子们又刷刷地把凳子拿起来搬到角落叠放好。


离开前:要物归原处

  谭红霞说:“能力是被开发出来的,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动手的平台,学校宁愿多花上百万的资金专门给幼儿园建造了一个舒适的餐厅和睡室。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孩子们不仅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还能学习餐厅礼仪,如‘尽量不要给他人、给环境添麻烦’、‘离开的时候比来的时候更好、更干净’等等。”

时时是教育孩子的时机,处处是教育孩子的素材

  饭后进入睡室,记者又一次被折服了:每个睡室门口,齐刷刷地摆放着一双双小鞋:孩子们自己脱好鞋袜并摆放好,再从鞋架上找到自己的拖鞋换上。

  上了床,解外套、叠衣服、盖被子,这一连串动作全是孩子自主完成,前后不到十分钟。

  下午两点半是起床时间,孩子自己穿衣服、两人合作叠被子、换鞋刷牙洗脸……早完成的孩子,会坐在床边诵读学过的经典,如《大学》、《中庸》、《唐诗三百首》,边读边等待动作慢的孩子。当所有的孩子都整理完毕,便在朗朗的诵读声中列队去餐厅吃午点。

  谭红霞说:“好习惯是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养成的,吃饭、睡觉、走路,一举手、一投足,每个生活细节都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机会——时时是教育孩子的时机,处处是教育孩子的素材。”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