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1, 2012

新加坡社会需要推广孝道

文章标题:新加坡社会需要推广孝道
文章作者:郭文龙
发表日期:2012126
发表媒体:《联合早报·言论》

  南洋孔教会于17日举办的“黄国量全国优秀小学生奖学金暨孝道征文比赛颁奖典礼”,让历时半年的孝道征文比赛落下了帷幕。当天有6位孝道征文的获奖者代表上台分享了他们对孝道的感悟。

  看看我们的周围以及媒体的报道,不难发现,当今社会亲情观念逐渐淡薄,家庭问题增多,父子反目、母女、兄弟之间因钱财闹上公堂的事情时有发生。且不提《左传》所说的“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甚至连赡养父母都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大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大致可以整理成如下几点:

  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变迁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大家庭逐渐解体,家庭凝聚力瓦解。小家庭里父母忙于工作,把教养子女的责任交给女佣、托儿所。被女佣带大的子女和父母的关系是很淡薄和疏远的;父母由于觉得亏欠往往就利用物质来满足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子女很难对父母产生敬爱和孝顺的感情。

  二、语言的变迁和文化价值观的断层。家庭主要用语的变化让一些父母、祖父母和子女的沟通产生障碍。三十年前,家庭主要用语从方言变成华语,祖辈要重新学习华语和孙辈沟通;近年来家庭主要用语从华语变成英语,祖辈又要学习英文和孙辈沟通,造成沟通的困难。祖孙三代中,现代父母一般都要出外工作,孙辈与祖辈的日常接触就增多了。本应从祖父母身上学到更多的传统价值观与待人处事之道,但在语言断层的情况下,孙辈从祖辈身上可以学到的东西也相应的减少。

“养儿防老”变“养儿烦恼”

  三、社会竞争激烈。商业社会将许多传统有益的价值观给功利化了,道德底线不断降低;人际关系充满利益的交换,对我有利的事我才去做。很多人把养育子女当成无利可图的负担,“养儿防老”变成“养儿烦恼”,认为最不能回本的投资就是养育孩子。同样,子女也把奉养父母当作一种精神上、金钱上的负担,亲情瓦解,人情冷漠,人人都斤斤计较,追求自己的享乐,不愿意为亲情和家庭做无私的付出。

  《赡养父母法令》的用意原是好的,希望能让无法自给的父母通过法律要求子女赡养他们,也是无可奈何中的选择。法令的实施除了能减少子女弃养老人的现象,也希望让子女认识到奉养父母是子女不可推脱的责任。但在实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陈振泉高级政务次长在20101124日的国会演讲中提到,《赡养父母法令》还有不足的地方需要加以修改。今后,追讨赡养费的父母将被转介给赡养父母总监,简化法律程序,先接受调解;缓和上庭引起的紧张关系,以免导致亲情的丧失。陈振泉在当天的国会演讲中也提到,法律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教育;希望民间团体如南洋孔教会,可以考虑主办孝道奖,以达到弘扬孝道行为的目的。这番话切中了问题的根本,诚如孟子所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单只通过法律手段来强制人的行为,是不足以让子女油然生起孝心的。

无孝心的“孝行”毫无意义

  其实,弘扬孝道正是南洋孔教会一直坚持努力的工作。《大学》说:“家齐而后国治。”只有凭借温馨的家庭才能建立起和谐优雅的社会。如果子女不孝,让父母去法庭控告,子女在心不甘、情不愿之下奉养父母,仍然不算实现孝道的精神。若子女的态度恶劣,父母拿着这些钱买一碗饭吃,也会一边吞咽一边流眼泪。所以法律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论语》里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缺乏内心的诚敬,空有外在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

  父母慈爱子女、子女孝敬父母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责任。每个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天地,感恩父母,感恩所有帮助过、关心过自己的人。中国早在汉代,就提倡“以孝治国”的理念;就是因为意识到,一个不懂感恩和不愿孝顺父母的人不可能鞠躬尽瘁在社会上为公众的利益而付出。故此,推广孝道在当今社会,就显得特别的迫切和重要。南洋孔教会自去年开始,筹划和主办了系列孝道活动,包括:中华孝道论坛、孝道征文比赛;接下来还要举办中学生孝道文艺营、孝道文艺演出。此系列孝道活动邀请到傅海燕高级政务部长、陈振泉高级政务次长和谢健平副国会议长担任名誉顾问。

  南洋孔教会今年将会举办孝道奖,表彰能孝敬祖父母,父母和长辈的子女,以树立社会典范;通过这些真实感人的孝道事迹,以感动人心,唤醒良知;进而整理成现代版之“二十四孝”故事。还可将这些故事改编成剧本演出及发展成为学校的教材,相信对我们的下一代将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去年王瑞杰教育部长上任后,就提出重视价值观教育的政策理念,可说是来得及时和正确的。我们乐观的期待,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全体热心人士的参与下,我国社会将能掀起一股弘扬孝道精神的热潮!

作者是南洋孔教会、喜耀文化学会会长

No comments: